原创 “文化+”里探机遇(评论员澳门正版资料免费公开2022观察)——生活细节里的中国经济
读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有助于将文化资源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优势
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实现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形成了文化繁荣与经济向好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
上海黄浦区亚洲大厦,10多个演艺新空间“纵向生长”,形成一条垂直的戏剧街区。“吃完饭上楼看戏,看完戏下楼喝咖啡”,凭借看展的票根,观众还可享受购物折扣。
看展、观剧、用餐、购物,休闲娱乐一站集成,人文价值和商业逻辑“一体双生”,这样的文商旅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激发了消费活力。
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依托强大算力,一条4K广告片的渲染效率能提升百倍以上,动漫游戏、数字文博、数字文旅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数万名年轻创客在这里扎根。
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这道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题”,可以解出无数种答案。
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融合创新深入推进,文化消费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化、融合化、体验式等特征突出,成就了“郁郁乎文哉”的浩荡气象。
文化市场何以生机勃勃、活力奔涌?需求牵引是动因,文化自信是根源。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当下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
一方面,文化自信更为坚定。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时代光彩,国潮文创、古典诗词节目、“新中式”服饰等受到追捧。
另一方面,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凸显。从吃的、穿的、用的,到看的、玩的、藏的,大家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文化消费的意愿、能力、比重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读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有助于将文化资源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优势。
文化产业新赛道,文化消费的蓝海,都蕴藏在“需求”二字中。比如,瞄准好看、好玩、有内涵,国家博物馆去年推出凤冠冰箱贴等各类文创产品200余款,销售收入较2023年翻番。又如,在沉浸感、氛围感上做文章,去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全国超800家影院推出了2300余场次观赛活动,吸引5.6万人次走进影院看奥运。找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能满足需求,也能创造需求,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观察如今的社会生产生活,“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游盛行,由夜市向夜演、夜游拓展的“夜经济”红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道理更显直观可感。更重要的是,人们在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得以不断强化,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得以更好实现。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实现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形成了文化繁荣与经济向好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这正是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个“非遗版”中国年日益临近,逛逛年货大集、浏览线上商超,非遗元素、民俗活动目不暇接;多地文博场馆精心筹划,邀约公众“文博馆里过大年”……文化年货供需两旺,烟火气升腾文化味,成为文化繁荣与经济向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写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定能更好为发展赋能、为文化强基、为未来蓄势。
“短期来看,公积金相关政策仍是各地促进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入市、支持购房需求释放的重要举措,在降低购房成本的这一维度下,各地或将继续结合自身公积金使用的实际情况因城施策,推行‘商转公’政策的城市有望继续扩围。”中指研究院认为,整体来看,“商转公”在降低购房成本的同时,也有利于一定程度上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赵伟团队认为,10月翘尾或拖累0.2个百分点、对CPI表现或仍有扰动。伴随基数效应走弱和需求回升对价格支撑等,中性情景下,CPI或回升至年底的1%左右。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之际,日前,《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经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