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春走基层)当非遗“遇见”春运,一次文化暖旅的2024年新奥门王中王资料三个“抵达”
中新网青岛1月19日电(胡耀杰 王禹)2025年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随着春运的到来,在疾驰的火车上,非遗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为旅客们的归家之路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在1月18日荣成开往北京南的G1088次列车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和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县布玩具等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非遗手造“坐”上列车,让旅客在旅途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制作之义,“造”字亦有“前往”和“抵达”的含义。经由此次非遗集市上展示的众多山东手造好物,让非遗传承人们与旅客共赴的“非遗年味”之旅驶向深处。
这趟旅程让非遗手造“抵达”千家万户。从栩栩如生的黄县面塑,到精巧细腻的高密剪纸;从憨态可掬的聂家庄泥塑,到绚丽多彩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旅客们仿佛置身于一座移动的“非遗博物馆”,尽情领略山东非遗的独特魅力。
黄县面塑非遗传承人傅喜娜第一次将自己的作品带上高铁,她说,潍烟高铁的开通运营让龙口面塑有更多机会被人们熟知。“很高兴能在高铁上向大家展示传统手工技艺。面塑源于我们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在黄县面塑的展位前,来自新西兰的旅客Stephen驻足良久,傅喜娜的面塑作品《孔雀开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面制作的孔雀活灵活现,在中国的高铁上看到如此精妙的传统手工技艺,给我的中国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G1088次列车长张镇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在享受高铁舒适便捷的同时,近距离接触、了解非遗技艺,感受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非遗借着春运的热潮,走进千家万户。”
这趟旅程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抵达”现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现代元素和科技,以及年轻群体的帮助。我们将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和故事带到代表着现代科技的高铁上,借由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体验和观赏这项古老的非遗。”杨家埠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杨静一边教小朋友制作年画一边说。
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初,盛于清代,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如何跳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转型中的发展窠臼,杨静以带到活动现场的蛇年主题年画举例说:“以传统年画为载体,可以融入许多现代元素,我们通过与时尚品牌联合推出以‘蛇转乾坤’为主题的产品,引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传统手工技艺多孕育于农耕文明之中。面对如何革故鼎新,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的课题,汉家老苗手工织布手艺人对自己的产品有着十足的信心。
据介绍,在“抓潮流、重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汉家老苗生产的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的老粗布,逐渐打响中国老粗布市场,再次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热点。
这趟旅程让“高铁+非遗”“抵达”远方。在集市上,胶东花馍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吸引了众多旅客的目光,其中就包括来自山西大同的大学生李可。
“很多地方都有特色的非遗,但重要的是将非遗如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普及和推广。通过这次非遗活动,我了解到许多山东的非遗,也会推荐给家乡的朋友。”李可说。
除了各具特色的非遗展台,由工作人员扮演的“夏雨荷”带领乘客进行了紧张有趣的答题环节。多道涵盖春节习俗、非遗知识、地方特色的题目,激发了旅客们的参与热情。“这种互动形式非常好,不仅能让孩子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还收获了礼物,旅途更加有趣了。”一位旅客说。
国铁济南局青岛客运段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为旅客们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的平台,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高铁列车穿越山海,走向全国,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完)
第三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曲静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团队合作的“衰老的程序性机制及重置策略”研究项目。
本年度入选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的特点。其中,“核孔复合体成熟度调控合子基因组激活”的研究,解决了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植物远缘杂交过程中‘花粉蒙导效应’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为未来实现植物远缘杂交、创制全新的植物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是调控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的研究,实现肠道菌群的精准调控,开辟了疾病预防、诊断、干预新路径;“人体器官芯片及多模态精准测量方法构建”的研究在药物研发和筛选、个性化医疗、环境评估、航空医学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入选项目都是面向生命科学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解决热点问题。
中国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汽车行业是比较好的例子。你提到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整体上看,日本在汽车行业具有很强竞争力。日本车企本土生产、对外出口的汽车数量和海外生产的汽车数量总和超过2000万辆。中国依靠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一些突破,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在2023年出口的522万辆汽车中,新能源汽车177万辆,同比增长67%。而在中国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9万辆和9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份额将达到1/3。中国企业在燃料电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在自动驾驶、车机系统、智能座舱等方面也“科技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