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比亚迪30亿教育慈善基金启动,助力中国科教事业发展2021全年免费综合资料大全
12月30日,比亚迪在深圳总部举行了30亿教育慈善基金启动仪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与来自全国的35所高校代表及28所科技馆、博物馆代表共同启动比亚迪30亿教育慈善基金捐赠。
捐资30亿教育慈善基金,助力中国科教战略
启动仪式上,王传福表示,如果没有科教兴国战略,就不会有比亚迪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今天,比亚迪感恩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感恩各大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比亚迪捐资30亿聚焦教育慈善,用于高校奖学金及新能源技术科普,助推中国科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比亚迪将联合全国百余所高校设立奖学金,奖优励先,助力国家培养更多卓越人才。发布会上,已正式启动首批35所高校奖学金合作。
此外,比亚迪还将向全国主要的科技馆、博物馆和部分学校,捐赠新能源车技术科普展具,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启蒙和普及,助力培育下一代工程师。首批将有28所科技馆和博物馆与比亚迪达成合作。
现场,来自王传福母校中南大学的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发言表示,比亚迪捐资30亿元成立教育慈善基金,这是比亚迪以实际行动服务强国建设的大义之举,充分彰显了企业的社会担当,深刻诠释了王传福校友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爱国情,必将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暖流,汇聚爱的力量。
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乔晓鹏在致辞中表示,比亚迪为国内博物馆、科技馆捐赠新能源汽车解剖车作为科普展具,用于科普教育,这必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汽车技术和工业制造的兴趣,助力培养更多的卓越工程师!
人才是比亚迪最宝贵的财富
比亚迪敢用应届生、重用应届生、培养应届生。从1997年至今,28年以来,比亚迪从未中断应届大学生招聘。近两三年,比亚迪招收应届大学生数量超过5万,今年的硕士博士占比接近70%,研发人才占比接近80%。比亚迪通过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从学校到社会的“教育接力”。目前,比亚迪超过一半的高管和技术骨干从应届生培养而来,拥有数量庞大的近11万工程师。
正是长期以来对人才、对技术的重视,比亚迪才能持续推出颠覆性技术,打造爆款产品。以腾势为例,在新能源MPV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腾势D9连续两年获得MPV销量第一,成为MPV市场的大“爆款”。
2017年,比亚迪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启博士后人才培养,将“教育接力”推进新篇章。在近7年内,比亚迪逐步形成了深圳、重庆、西安“三站四基地”的博士后培养格局,联合全国15所一流院校、35个一级学科,邀请包括3名院士、10多名长江学者在内的超1000名一流导师,累计培养了将近1600名博士后。目前比亚迪博士后在站人数近1400人,在站规模全国第一,出站留存率高达100%。这为比亚迪攀登新能源技术高峰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
比亚迪还为人才提供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为年轻员工提供研发公寓;为结婚成家的员工修建福利小区“亚迪村”,员工只需极低成本价就可购买;在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比亚迪出资建设了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亚迪学校”,委托深圳中学管理,是深圳教育质量最好的初中之一,曾经创下5年3状元的奇迹。比亚迪重视人才、关心人才,想尽一切办法,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捐资兴教,助力中国汽车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着人口红利,成为了世界工厂;现在,经过中国教育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发展成人才强国,凭着这样的人才红利,我们正在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在汽车领域,我国也通过发展新能源、通过一代代工程师的技术创新,掌握了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跨越,以科技致敬行业发展。
比亚迪捐资30亿教育慈善基金,助力中国科教事业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培养更多卓越人才,推动新能源汽车等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发展汽车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牢筑汽车强国的坚实根基。
10月20日,贵州茅台发布了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2.68亿元,同比增长18.48%;实现净利润528.76亿元,同比增长19.09%。
李希提到,纪检监察机关要“更加自觉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驾驭纷繁复杂国家安全形势、提高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在护航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找准职能定位、发挥应有作用”。
8。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先行先试,聚焦棉纺、番茄、硅基等优势产业,用足用好现有支持政策,支持企业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市场开拓、一体化品牌培育。加快构建特色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棉纺、番茄、硅基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对接,提升内外标准一致化水平。统筹推进棉花认证体系建设工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棉花认证品牌。发挥重点贸易促进平台作用,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大型综合展会开展组展招商工作,安排一定面积展销特色产品,对参展企业给予展位费减免。加强非商业性境外展会公共服务,支持企业参加特色产品国际展会。加强与行业商协会合作,开展特色产品进商超、进电商平台、进批发市场活动。组织电商平台、线下零售企业举办特色产品主题消费活动,推动电商平台等设置特色产品专区。